祝贺郭汉中!从初中生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蜕变

2月28日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揭晓评选结果。在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郭汉中榜上有名,他也是该年度四川唯一一位入选者。

郭汉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8年,领导主持十余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先后荣获“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手”“四川好人”“德阳市技术能手示范个人”“德阳英才”“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他是如何成长为大国工匠的?

从打杂工到修复技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郭汉中充满好奇,天天跟着考古队打杂,并对文物发掘产生兴趣。聪明勤奋的他,很快被考古队看中,开始跟随专业老师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开始走上长达三十余年的文物修复之路。当时在省考古研究所,师徒二人守着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在数千个日夜里分类、拼合、焊接、雕刻……共计完成了六千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为三星堆乃至四川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大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重器,都是经杨晓邬、郭汉中师徒二人之手后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其中,最受世人关注的一号青铜神树经过师徒二人整整6年时间,终于修复完成,惊艳世人。

自律勤学  创新文物修复技术

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物修复水平,郭汉中近40年来一直把自学、自练、自悟、自省作为自己的准则。他购置、研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资料,一有机会就向同行专家老师请教;同时坚持锤炼自己的实操水平,注重雕塑、冶炼、钣金、雕刻、美术等各方面技能的研究与实践。每一处接口的完美契合,每一个过程的精心构思,都是郭汉中长期思考、摸索和积累的成果。文物修复中的整形、拼接、焊接、着色等修复方法,郭汉中不仅精通熟练,更能改良创新。

他采用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前者提高了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后者则能保护文物不在修复中受到二次伤害,赢得了国内文物修复界同仁的普遍赞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文物修复技术向前迈进。

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坑内的象牙提取是一个难点。为避免糟朽的象牙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新性地自制泥土清理和贴附加固等小工具,采用了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同时解决了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及后续去模清理保护问题,极大提升了发掘清理工作效率,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保护的先河。

在工作中,除修复三星堆文物外,郭汉中还负责主持了10多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

技术传承 发扬修复传统工艺

郭汉中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带头人,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遗余力向年轻同志悉心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为三星堆博物馆培养了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文物修复队伍。在这批队伍中,有2人成为博物馆馆员,2人成为助理馆员,1人成为高级工,5人成为中级工,均是行业内文物修复的技术骨干。

在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过程中,郭汉中等人带领文保修复团队,结合传统手段,运用多种科学技术,出色完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进行了有益探索。